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这绝对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2012年房地产总结!

发表于2013-01-10

2012年房地产行业总结及未来展望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过去的这十年既是黄金的十年,同时也是迷茫的十年,再也没有哪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行业这般强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几乎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再也没有哪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行业这般跌宕,十年以来经历了数轮调控,国家甚至不惜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压制。

而刚刚过去的2012年,则无论对于整个中国经济而言,还是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作为本届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同时也预示着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开端。在此时间结点上,我们将对过去的2012年做一次全面的盘点,看看在这承前启后的一年中,房地产行业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同时对即将到来的更为意义深远的2013年做些许预测,希望能够在这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上,率先抓住未来行业发展的机遇。

发表于2013-01-10

[ 回顾篇:行业在震荡中企稳回升]


如果说2010-2011年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第一阶段,期间行业政策面持续收紧,市场交易量持续萎缩,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回调,而进入2012年以来,调控其实逐渐进入了第二阶段,由于前期调控成效基本得到了中央层面的肯定,加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给地方政府财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看到行业基本面在2012年之后明显出现好转,市场交易量逐渐恢复,房地产企业压力逐渐减轻,甚至房价也正逐渐企稳回升,总结来看,2012年无疑成为了行业全面回稳的一年。


发表于2013-01-10

一、2012年房地产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喜忧参半


1、经济环境:前三季度经济超预期下滑,基建投资、房地产回暖推动四季度温和复苏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令人堪忧:外部环境方面,欧债危机不断反复,发达国家经济分化加剧,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或维持低位运行,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内部环境方面,近年来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使传统制造业和出口面临重压,加上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多方因素合力之下,国内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数据上看,2012GDP增速持续放缓,三季度跌至7.4%,形势严峻程度一度超过预期。

发表于2013-01-10

四季度起,国内经济其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复苏,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强劲增长,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成功回升;其二,房地产市场企稳上行,带动建设活动温和回升。两者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出口端的持续低迷,以及私人经济部门的去库存重压。从全年的角度看,2012年宏观经济的最终收官,对于各方而言都还是可以接受的。

发表于2013-01-10

2、行业环境:下半年以来行业景气度转好,信贷加速投放改善行业资金状况


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方面,2012年以来以7月份为分水岭呈现先跌后稳,前8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7.8%一路下滑至15.4%,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更是由正转负;而由于今年以来整个房地产行业环境的好转,销售指标率先企稳反弹,企业信心逐渐恢复,8月份以后景气指标陆续触底,截止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积增速已在回升至16.7%,而新开工方面,8月单月增速今年来首度转正、前11个月累积增速跌幅也从-13.4%(8月份)收窄至-11.1%。总体来看,下半年以来行业景气度回稳的趋势非常稳固。

信贷投放方面,2012年以来以5月份为分水岭呈现先稳后增,5月份中央政府开始强调稳增长的重要性,随即各地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新增贷款明显反弹;前11个月累计放出了7.75万亿元的信贷,已经超过去年全年7.47万亿元的水平,今年全年新增预计将接近8.5万亿的规模。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资金情况也同步得到改善,截止11月,2012年房地产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已连续7个月呈现增长,前11个月同比增长14.1%,其中来自个人按揭贷款贡献最大,增速达到23.7%。

发表于2013-01-10

3、政策环境:中央层面口风始终严谨,地方政府闯关由显性转为隐性


中央层面来说,相比2010-2011年多轮次、力度不断升级的政策调控,今年从本质上并没有全新的政策出台,但是,中央层面对调控的口风一直维持在相对严谨的层面。中央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敲边鼓式的提醒从未间断;此外,中央对于个别放松力度较大、舆论反应强烈的地方性放松仍然坚决叫停,例如年初时的芜湖财税补贴、年中时的重庆补缴公积金等,均遭到了中央层面的压力而流产。


地方层面来说,相比2011年个别城市超越中央底线的触碰限购红线,今年以来明显变得更加谨慎,“闯关”举动从2011年的显性逐渐转向隐性。从地方政府政策调整形式上来看,今年多采用的是调整普通住宅标准、公积金、信贷优惠这样比较温和的方式。根据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至今全国有28个城市先后对公积金贷款政策进行了调整,方式从年初时相对较轻的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上限,到下半年后下调首套房、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

发表于2013-01-10

二、一二线城市引领全国市场销售明显回暖


1、全国总量:2012年全国市场交易规模将再创新高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9.17亿平方米,同比上涨2.4%,今年以来首度同比归正,鉴于201112月份的成交低位因素,我们预计全年同比涨幅将在前11个月基础上进一步扩大,2012年市场销售量再创新高已毫无悬念

纵观今年房地产市场运行轨迹,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2月,彼时正值春节,加上政策环境仍相对偏严厉,因此市场交易仍然延续2011年的低迷状态;

第二阶段是
3-6月,政策面相对宽松的格局逐渐成型、全国品牌企业依然延续去年降价跑量的策略,导致市场刚需开始集中释放,推动各城市交易量快速攀升;

第三阶段是
7-10月,由于市场销售持续良好,因此大多数企业资金压力明显缓解,而之前持续跑量所导致的利润大量流失逼使企业价格策略逐渐趋于保守,但购房者一方却依旧停留在前期不降价,无销售的惯性思维,市场交投双方正展开新一轮的博弈,导致交易量较前期有所下降,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
11-12月,各重点城市市场交易量出现年底翘尾,究其原因,时逢年底,一部分前期价格策略相对保守的中小型房企,由于时逢年底业绩冲刺,因而推案规模和促销力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过去3-4个月出现在各大重点城市中的价格回涨暂告一段落,相当一部分购房需求担忧明年市场进一步回暖进而加快入市。

发表于2013-01-10

三、全年土地市场成交下滑,下半年开始市场热度有所回升


1、全国总量:全年土地市场量价齐跌,下半年行业环境持续好转后有所起色


2012年全国24个样本城市土地市场成交总建筑面积4.4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平均楼板价为2257/平方米,同比下降7%

分阶段来看,今年土地市场先抑后扬的特征非常显著,1-5月份由于房地产市场刚从低迷期中走出来,此时房地产企业普遍将关注重心放在销售端,而对于刚刚有所起色的政策环境也仍有余悸,因此表现在土地市场上即是成交量相对委靡,以样本城市为例,今年前5个月共成交土地1.5亿平方米,仅相当于2011年同期的61%,而平均成交楼板价也较2011年同期下跌8%

下半年之后,随着行业大环境持续改善,企业销售状况好转,带动土地市场交投逐渐复苏,尤其是一部分在过去一年由于担忧调控延续而在投资环节全面收缩的房企,开始显露出强烈的补库存的意愿,如在年初时曾号称进入冬天模式今年不轻易拿地的万科,下半年以来每月都有20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增土储,10月份更是拿下448万平方米土地,创下其近两年以来单月最大手笔,从市场数据来看,6-12月份24个样本城市月均成交土地4300万平方米,已经超过2011年月均水平;从地价的角度看,经过6-8月份的企稳过渡,9月份之后开始出现明显攀升,最近三个月,北京、广州、上海等核心城市高溢价成交地块、甚至地王不断涌现,北京万柳地王高达33831/平方米的楼板价曾一度引起轰动,时隔半月,霞光里地块成交单价高达37875/平方米,进而成为新单价地王。

发表于2013-01-10

3、流拍、溢价:地方政府改变拍卖方式抑地价,流拍率同比小涨、溢价率回落

2012年全国30重点城市土地流拍率为9%,与去年相比提升了1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流拍率相对较低,主要是土地供应量大幅收缩,而随着下半年土地市场回暖,地方政府集中供地,导致流标地块数量有所增长。

2012年土地市场底价成交占主流,高溢价地块占比出现明显下滑,全年平均溢价率在50%以上的占比仅为4%,与2011年相比下降8个百分点,较2009年、2010年时的33%24%更是明显偏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拿地整体较为理性,尤其是上半年典型企业多为底价拿地,竞争不激烈,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调控的结果。20115月,国土部重申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需上报,而2012年以来杭州、广州、济南等城市在竞拍方式上也做出了改变,如采取限地价、竞配建限房价、竞地价等方式,这使土地出让溢价率得到有效抑制,所以2012年从总体来看,高溢价地块并不常见。




发表于2013-01-10

[ 展望篇:新十年两大关键字推动行业持续发展,2013年春意已现]

2013年将是新一届政府执政的第一年,是新一轮政治周期的第一年,其将为未来十年整个经济的发展定下主基调,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刚刚经历了2012年的触底回稳,其上行趋势能否在2013年得以延续,相信这是广大房地产企业当前最为关心的话题。站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将对未来十年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及2013年房地产市场走势作出判断,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新十年两大关键字


1新型城镇化将是未来十年房地产行业最大利好

在过去的十年中,伴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总共新增大约2亿的城市人口,按照人均30平的住房需求测算,这将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60亿平方米的需求;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总共不足50亿,也就是说单单是城镇化就造成了10亿平方米的供应缺口,而这才是过去房地产市场能够抵御一切调控、越挫越勇,进而缔造黄金十年的真正秘密。那么在未来的十年,城镇化还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如此巨大的推动力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总理在2012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依赖出口转变到依靠内需上来,而城镇化正是我国最大的内需。由此可见,在新十年中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提速,而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的城镇化将从以往关注速度转变为更关注质量。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尤其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更多体现在数字形态上的提高,而在相关产业发展上却明显落后,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新市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渠道,甚至中西部的部分城镇出现农民进楼的现象,如此的城镇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真正的新增有效需求其实相对有限。而这样的局面在新十年中有望逐步改善。

在十八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观察到关于城镇化进程的表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次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工业化为城市提供更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进而释放更多的农村人口,更可在部分农村实现大型产业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村直接升级为城镇;信息化则是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实现的重要推手。综合来看,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捆绑在一起,已经成为未来我国促进更有质量城镇化的基本国策。在此情况下,未来我国城镇化将为房地产市场创造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需求,对于房地产行业发展来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来说,或许才是真正的春天。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